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4-01-16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资料 >> 工艺与评价方法 >> 再生水消毒工艺

再生水臭氧消毒原理及其剂量标准

 臭氧对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的灭活作用主要通过强氧化性破坏细胞组成得以实现。臭氧首先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糖脂,其次臭氧抑制含巯基的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菌的生理活性,臭氧一旦突破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阻碍,将进一步作用于核酸,氧化核糖核酸上的嘌呤与嘧啶(US EPA,1999)。相对而言,臭氧对病毒灭活的机制要简单得多。臭氧首先破坏病毒的蛋白衣壳,高浓度的臭氧甚至可能导致蛋白衣壳与DNA或者RNA分离,然后作用于病毒核区(US EPA,1999)。臭氧对病原性原虫的灭活大多始于细胞膜的破坏和细胞通透性的增强。
    臭氧对微生物的灭活具有广谱性,对病毒、细菌和病原性原虫均具有较高效的灭活能力。由于臭氧衰减速度快,不具有持续消毒能力,因此不能作为二次消毒剂而用于污水消毒。一般而言,臭氧对病原性原虫的灭活效果较细菌与病毒差,而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在细菌与芽孢之间。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同时氧化还原性化学物质与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由于污水成分复杂,有机物浓度较高,因此在确定污水消毒剂量时,通常还需要考虑污水水质。以典型二级处理出水为例,要达到出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多于3个/100mL,臭氧投加浓度在10~30mg/L,接触时间在10~30min范围内。
影响臭氧消毒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水质条件(pH、温度、浊度等)、水力条件(混合效果)、反应时间等。通常,有机物含量越低,浊度越低,混合越充分,臭氧投加量越高,则臭氧消毒效果越好。

来源:《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胡洪营、吴乾元、黄晶晶、赵欣等 著,科学出版社,2011.4
关键词:再生水,污水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工艺,回用,水循环,供水,水质标准,风险控制,水质安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