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4-01-31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规范 >> 国家标准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到底有什么内涵?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图片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图片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图片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图片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图片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图片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图片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图片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图片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图片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图片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图片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


《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已发布实施,你用了没?

RELEASED

ON 2021-12-31


图片

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不宜小于1年

评价周期

水质波动率

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

可靠性指标

评价程序与要求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图片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图片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指标体系

面向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需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首次发布了《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以下简称《评价方法》国家标准


编者按

《评价方法》规定了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程序与要求,可为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比选、诊断和运行优化提供指导。

《评价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1. 针对再生水用户对水质稳定性的高标准要求,该标准提出了“可靠性”指标

2. 针对现有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缺乏规范,导致评价结果可信度低可比性差等问题,该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类型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运行条件变动后的运行时间、取样时间与频次等内容


参考文献

陈卓,郝姝然,徐傲,白雪,胡梦婷,巫寅虎,胡洪营.《水回用导则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方法》国家标准解读[J].给水排水,2022,58(02):163-168.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用于对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包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可靠性指标二级指标用于定量或定性评价

image.png


技术指标

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出水水质、污染物去除率、容积负荷、污染物去除负荷、污泥产生量等二级指标。

出水水质指在一定条件下,经处理后达到的水质水平。常规指标主要包括pH、BOD5、COD、总悬浮固体、浊度、余氯、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电导率、病原指示微生物浓度等。根据用户要求或水质安全性保障需求需要添加特定指标,如特征化学污染物、特定病原微生物、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生物毒性、有毒有害副产物等。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单位水量建设费用、电耗和电耗费用、药耗和药耗费用、水耗和水耗费用、人工和人工费用等二级指标。经济指标通常折算为处理单位水量或去除单位质量污染物的费用。

环境指标

环境指标主要包括臭气产生量、温室气体释放量等二级指标。

臭气产生量:臭气物质种类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类、硫醚类等)、含氮化合物(如氨、胺类、酰胺类、吲哚类等)、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等)及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

温室气体释放量: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和六氟化硫(SF6)等。

可靠性指标

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冗余度、鲁棒性、弹韧性等二级指标。

水质波动率、水质达标率分别指评价周期内,出水水质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达到处理目标天数所占的比例

冗余度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超出最低水质安全保障要求的处理能力,常见指标包括最大处理能力及安全系数、单元和设备备份度等。

鲁棒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在水质、水量等冲击作用下,保持功能稳定的能力抗冲击能力。鲁棒性评价即测定负荷增加或减少情况下,污水再生处理系统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例如,可以选取特征污染物(如指示病原微生物、化学污染物等)进行冲击投加,考察其在污水再生处理系统中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弹韧性指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对突发事故的应对和功能恢复能力。突发事故一般包括停电或高毒性、高抑制性、难处理废水冲击等。


评价程序与要求

image.png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与工艺评价程序

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

适用对象新开发的、实际应用的和利旧改造的处理技术、单元技术和组合工艺。

评价指标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对于新开发的技术,需重点关注处理技术应用的边界条件等指标;对于实际应用的技术,还需关注运行绩效提升潜力等指标。

评价实验

新开发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通过中试规模实验开展技术验证,获得关键评价指标数据。

运行中的处理技术或工艺:应针对实际工程开展研究考察,以获得评价指标数据。

评价周期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或工艺的评价周期不宜小于30 d,生物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6个月(包含冬季),湿地等生态处理技术或工艺不宜小于1年。

负荷增减或负荷冲击条件下的运行性能评价负荷变化后的运行时间和评价周期,需根据处理技术或工艺水力停留时间确定。物理、化学处理工艺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20倍,生物、生态处理技术不宜小于水力停留时间的60倍。需特别注意取样评价有效数据应大于100组

综合评价

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计算或定性描述。可采用专家评议、打分等方法,对定量定性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同类型技术或工艺进行系统比较,明确评价对象的特点、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撰写应表达规范,报告内容包括污水再生处理技术或工艺、评价周期、技术或工艺运行条件、水质测定方法、水质监测结果(附原始数据)、评价结果、评价结论等内容。咨询5名及以上本领域资深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专家评议,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对评价报告进行完善。

评价报告格式和内容要求详见《评价标准》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