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4-01-13当前位置: 首页 >> 再生水动态 >> 再生水国内动态

北京干渴 期盼南水

2006年411,一则见诸于首都各媒体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北京水务局联合市发改委、规划委、建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环保局和园林绿化局等七委办局向中央在京单位、驻京部队和市属各单位发出拦蓄收集雨水的倡议书。倡议书希望,全北京市的中央在京单位、驻京部队、市属党政机关继续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采取具体措施带头利用雨水资源,其他社会单位也要积极响应,将雨水利用工作落实到位。

  北京缺水再鸣警钟!节水刻不容缓!但同时人们也不无担忧:以北京600毫米左右并不丰沛的年降水量,靠收集雨水能解缺水之虞吗?缓解京城缺水的路径何在?

  于是,本刊将视线投向开工已经4年,堪称世纪工程的南水北调。

  自上世纪70年代之后,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就一直经受着水资源短缺的折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对水的渴求与日俱增。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伴随的还有人口爆炸性的增长,这些已成为北京各种资源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水资源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北京年均可利用水资源41亿立方米,而北京市人口已过1500万,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远低于联合国划定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下限,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

  有关的资料显示,1999年以后,北京连续5年严重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50毫米。年可利用水资源为18亿—27亿立方米。2004年降水形势略有好转,但仍比多年平均少一成,是降水偏少年份。北京地表水源,密云水库、官厅水库蓄水急剧减少。20047月底,密云水库蓄水仅为6.49亿立方米,扣除死库容,可供水量仅2亿立方米。官厅水库蓄水1.7亿立方米,可供水量仅0.9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20,连续5年下降1以上。

  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北京市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市政府颁布了节水令,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全市实行计划供水、定额管理,加大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节约用水的力度。全市用水量由2000年的40.4亿立方米减少到2004年的34.6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由同期的160立方米减少80立方米

  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但是北京现有的水资源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用说弥补生态和地下水的透支。而目前,北京人口仍在快速膨胀,生产、生活用水也在持续增长,北京更面临着2008年的奥运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的部门使尽浑身解数希图缓解水资源对北京发展的制约。

  最近,北京的许多市民们都能够看到在一些施工地点标有南水北调工程字样,这似乎显示着长江水正在日渐走近北京,这也让北京市民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更多的期待。

  北京的缺水只是整个北方缺水的一个缩影。由于长期干旱缺水,尽管各地特别是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都加大了节约用水的力度,但仍然不得不过度开发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占用农业和生态用水以及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目前黄河下游断流频繁,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海河流域基本处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严重超采的严峻局面。

  与北方严重缺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方水资源量,尤其是长江流域水量充沛,这正是中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正是在这一水资源分布特点的制约下,南水北调工程应运而生。

  南水北调工程经过50年的研究论证,200212月东线工程首先开工建设。200312月,中线工程也随后开工,而对解决北京水资源瓶颈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也正是中线工程。中线工程起自湖北汉江的丹江口水库,从加高后的水库陶岔渠首自流引水,开挖明渠,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一路经豫、冀两省,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27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154公里),主要受益地区为北京、天津和河北、河南的严重缺水城市。工程规划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竣工后将可达到年均调水规模95亿立方米,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扩大调水规模到130亿立方米。

  按计划,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完工。那么,目前工程的进展如何呢?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司政策法规宣传处的陈曦川处长向本刊记者介绍了工程进展及相关情况。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多,因此按照有急迫需求的、可单独发挥效应的及工期长的先开工的原则,到2月底中线在建的工程有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唐河倒虹吸工程、釜山隧洞工程、漕河段工程、古运河枢纽、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穿黄工程等。其中,包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和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的京石段应急工程将在2007年完工,这样在紧急情况下,河北岗南、王快、西大洋和黄壁庄四座大型水库的水就可调入北京。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水源来自华中的大巴山、神农架林区等无污染原始地区,水质一直是全国最优良的一级水,可直接饮用。因此,为了避免所调水受到污染,中线工程的水道与沿途所有河道,包括黄河全部采用立交方式。这就意味着中线所有的输水渠道都是新修渠道,而不是如东线工程那样利用现有河道、湖泊输送长江水。这势必使中线的工程量远远大于东线的工程量,也给工程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因为工程不仅要保证施工的安全,也要确保黄河等所经河流安全度过汛期。陈处长介绍说,实际上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再加上50年的认真研究和谨慎论证,工程技术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难题,难点在于协调管理。由于南水北调工程线长、面广,涉及水利、建设、环保、土地、移民、文物、林业等多个部门,多个省市区,因此工程的难点在于建设的管理、协调、统筹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和利益调配上。而从南水北调工程的管理体系来看,国家对这一问题也有充分的准备。因此,目前工程也都在按计划进行。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每年将增加1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这将极大地缓解北京生产、生活用水的紧张情况,而且也能够补充生态用水和地下水,这对于北京可持续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正如陈处长所说,南水北调工程只能缓解北京的用水紧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根本的出路还在于节水,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坚持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因所在。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焦志忠对此有比较详尽的阐述,在《构建循环水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中,他阐述了把北京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途径,包括实现规范的供水定额管理;全社会普及节水器具;规范实现阶梯水价;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节水、工业节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南水北调工程,引长江水到北京。实现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各类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北京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水依然难解水资源供应困境、人们对汉江水热切期盼的同时,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虽然中线工程与所经河道都采取立交方式避免了调水过程中的污染,但确保水源地不被污染也是工程的一部分,因此先治污后通水也同样要在中线工程实施过程中坚持贯彻。陈处长介绍说,在汉江的上游适宜种植黄姜,黄姜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也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黄姜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水,这些污水大部分都直接排放进了汉江,这是对汉江的主要污染。国院务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张基尧对黄姜污染汉江也做过这样的表态,要及时调整丹江口水源区黄姜种植面积,控制黄姜加工企业规模,解决黄姜加工污染问题,防止对水源区污染。

  在汉江上游不仅存在黄姜生产加工的污染,同时由于当地缺乏环保意识和设施,生产、生活污水大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进汉江,这也对汉江造成了污染。此外,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地表层营养成分的流失,当地农民大量使用化肥,残留的化肥又进入丹江口水库,造成丹江口水库的污染。所有这些污染问题都有可能会对丹江口水库的水质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中线为了避免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生态及生产、生活可能将要造成的影响,计划将在汉江中下游采取四项工程,即建设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改扩建沿岸部分闸站和整治局部航道。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南水北调工程理解为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紧张而调水,那就失去了工程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三个原则的意义。实际上,这项投资浩大的世纪工程也应该能够唤醒人们理解节水、治污、环保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这项工程,人们应该警醒,节约用水和注意环境保护应该深刻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这可以说是南水北调工程调水之外的意义。

 

链接:

  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渊源  195210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的序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方地区缺水形势的日益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对南水北调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0028月,经过近50年的论证规划,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联合呈报国务院审批。

  20021223,国务院批复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122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开工建设。

  2003123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

  专家谈南水北调工程  两院院士张光斗:水利部对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意见做了大量工作,是很好的,表示拥护。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缺而人口众多,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成绩巨大,但是以超采地下水和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黄淮海地区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必须大力节约用水,加强污水处理,这是先决条件。即使做好节约用水和污水处理,这一地区仍供水不足,所以南水北调势在必行,只要准备工作做好,越早建设越好,要分期进行,逐步建成。

  两院院士潘家铮: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的瓶颈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主因,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长江每年有近万亿立方米的水进入大海,适当调水北上,从宏观、全局、远景观点看,都是势在必行的。由于调水量不可能太多,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北方地区依然缺水,需要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补充新水源和废水回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规划的东、中、西三线向我国北方补水方案,是一项改善我国南北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输水干渠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水系,构成了四横三纵的水资源系统,显然是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格局。它在空间上覆盖了中国全部外流水系流域面积的一半以上(53%)。这种格局的形成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我国供水安全和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世界其他国家调水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建、再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主要分布在24个国家。地球上的大江大河,如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南美的亚马逊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等都可找到调水工程的踪影。美国西部素有干旱荒漠之称。由于修建了中央河谷、加州调水、科罗拉多水道和洛杉矶水道等长距离调水工程,在加州干旱河谷地区发展灌溉面积2000多万亩,使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洛杉矶市跃升为美国第三大城市。

  澳大利亚为解决内陆的干旱缺水,在1949—1975年间修建了调水工程雪山工程。该工程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通过大坝水库和山涧隧道网,从雪山山脉的东坡建库蓄水,将东坡斯诺伊河的一部分多余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区。沿途利用落差(总落差760)发电供应首都堪培拉及墨尔本、悉尼等城市。

  此外,在以色列、秘鲁、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及、西班牙等国也都建设了调水工程。

 

(资料来源:中国水利报)